買不出的麵包,竟然可以變成啤酒?香港的非華裔少女布思家(Anushka Purohit),看見社會上每天有大量未售出的麵包被扔掉,於是創辦了自己的公司Breer,將減少食物浪費的熱情,轉化為一間可持續的綠色初創,將這些麵包升級再造為美味的啤酒。
《橋樑》編輯部
回收麵包釀啤酒
「在我還年少的時候,每當我遇見某些問題,我常常會想:『等到我長大了的時候,我便會去把它解決。』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為何要等到某個年紀才能開始?踏進了創業的世界後,我才明白到:其實我現在就能立即帶來改變。」
快要大學畢業的布思家(Anushka Purohit),是香港科技大學的非華裔學生。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成就不凡。在二零二零年,當她在美國作交換生的時候,就以一個高科技醫療項目,贏得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大獎(World Summit Award)。
在香港,布思家與另外三名科大的非華裔學生,展開了一個名為Breer的項目。這個項目以買剩的麵包來釀造啤酒,以改善香港的廚餘問題。在二零二一年,這個項目獲得《城市創科大挑戰》中大學/大專組的「環境可持續發展」類別的冠軍。
到底以麵包來釀造的啤酒,味道是怎麼樣的,又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口味?此外,面對著充斥超級市場的不同大品牌,幾個大學生製作的產品,有沒有生存的空間?最後,當布思家與她的團隊大學畢業之後,這個項目又會何去何從?
從社創比賽開始
在布思家念科大的第二年,她接觸到創行(Enactus)的社會創新比賽。創行成立於一九七五年,在全球三十七個國家及地區開設分部。幾十年來,他們都會舉辦社創比賽,鼓勵大學生實踐企業家的精神,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要參加這個這個社創比賽,就要針對一個社會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法。布思家立即想到,她小時候常常看見很多食肆,都會把賣不出的食物倒掉,非常浪費。所以,她意識到食物浪費是本港不容忽視的問題,並決定要此為題。
但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一天,當布思家與朋友在喝啤酒的時候,她忽然想到:其實麵包與啤酒的材料非常相似,可不可以用麵包來釀造啤酒呢?於是,她與她的朋友決定把這個主意付諸實行,成為這次參加比賽的計劃。
不過,以麵包來釀造啤酒,這個主意在香港可謂前所未見。為了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她們四處尋找可以專業委託代工(OEM)的酒廠,讓她們可以自行造酒。同時,她們也開始接洽不同的麵包店,看看誰可跟她們合作。
到處敲門找合作
「我們只是幾個大學生。別人聽到我們的請求後,難免會有很多疑問。這幾個大學生真的懂得如何釀造啤酒嗎?我怎知她們不會拿了麵包就跑掉了?我覺得,剛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心裡都會覺得不太可能,所以不是很想相信我們。」
再者,作為幾個非華裔學生,本地人在第一次接觸時,都會感到有些隔膜。例如,他們會想:她會說廣東話嗎?「我會跟他們說,其實我會說廣東話的,我也是香港人來的。這樣,他們就會覺得親切一點。」
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布思家策略是專攻一個可能性較高的目標。她們先鎖定一間較有機會的麵包店,然後定期去找老闆談合作。「我曾經做過一些資料搜集,知道那間餐廳的老闆喜歡啤酒,所以才決定找他們請求合作。」
最終,經過多次的接洽,布思家獲得對方的有條件同意合作:他們願意提供兩公斤的麵包,但她們要把製成品拿去給他們品嚐。如果他們覺得完成品可以接受,雙方便可繼續合作。否則,就請她們以後不要再回去找他們。
第一次的製成品
可幸的是,當年布思家參加的社創比賽,只須先提交計劃書,到了勝出之後,才開始執行計劃。結果她們也真的贏了冠軍,得到了獎金。換言之,她們可以在沒有財政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就算最終造酒失敗,她們也沒有金錢上的損失。
那麼,布思家第一次的製成品是否成功呢?「用今天的標準來看,我覺得不算成功,但當時我的想法有點不同。那時,我只是想知道:麵包真的可以釀製啤酒嗎?那次的嘗試證明:原來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當時我已覺得非常成功。」
到了今天,他們已經實驗過不同的材料,創造出不同的味道。「例如,我們有一個地中海風味的啤酒。在它的原材料裡面,我們放了一些馬鈴薯和蔬菜。比起一般用白麵包造的啤酒,它的味道會比較甜,而酒精濃度也會高一點。」
漸漸地,布思家與她的朋友開始思考,把這個項目發展為公司的可能性。不過,真正的商業世界,與大學的社創比賽,是完全不同的事。幾個沒有營商經驗的大學生,有沒有能力把一個課外活動的項目,變成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企業?
科大的創業中心
Breer可以正式成為一間公司,其實背後有一批幕後功臣。他們不但向這個項目給予了資金,也提供了其他方面的援助(如法律諮詢等),讓布思家在起步時能夠事半功倍。他們就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業中心(Entrepreneurship Centre)。
「我記得我最初找創業中心的時候,是想問如何在香港成立一間公司。結果,他們的代表回覆我的時候,和我講了接近一個小時的電話,非常詳細地講解所有的步驟。這是我與創業中心合作的第一次、也是最難忘的一次經驗。」
創業中心的另外一個大幫助,就是替他們尋找義工。在科大裡,校方設立了一些制度,去鼓勵學生參加義工的工作。創業中心協助布思家把運送麵包的工作,也加入了這個義工的範圍,讓她們可以得到不少的免費勞動力。
說到香港的初創生態,很多人都說香港遠不如其他地方。例如,有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指,香港初創生態系統,落後於其他亞洲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加坡、班加羅爾等。布思家自己的看法又如何呢?
香港的初創文化
「我覺得香港的初創文化已經非常不錯。在外國,如果你想搞初創,通常你是需要已經畢業,並且全心全意地去投入工作。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別人要投資你的初創,他們會要求得到公司的部分股權,而不是純粹給你錢支持你。
「相反,在香港,你不一定要畢業了才能開始。你可以一面讀書、一面參與你的初創。在這裡,你可以有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等的途徑,可以申請支助。只要你有一個想法,並且肯付出和堅持,你總可以找到開始的方法。
「之所以有這樣的分別,我覺得是因為外國的初創人士較多。政府和企業沒有那麼多資源,去支助每一個有志於創業的人。相反,香港在這方面的需求較少,反而政府願意多用資源去大力扶持。只要你說你肯去做,都有機會得到支助。」
得到了資金的幫助,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團隊。原來,除了布思家以外,其餘三位的隊友,都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且,另外三人都互不認識,只是經她介紹才撮合在一起。到底她們在合在和相處的時候,有沒有遇到甚麼問題?
各司其職的團隊
「最初,我參加那個社創比賽時,我只是想組隊,所以找來了三個最熟悉的朋友。一開始時,由於我沒有想過這個項目會變成一間公司、或一件長遠的事情,所以當時我沒有特別考慮,到底他們會不會喜歡對方、可不可以一起相處等等。
「不過,我真的覺得我自己很好運。如果他們真的相處不來,或者有甚麼爭執的話,整個團隊的氣氛將會很不同。」布思家稱,正因他們三個都是她的朋友,所以她很了解他們性格和愛好,使她更容易發揮中間人的角色,促進合作。
不同的性格,使他們擔任不同的崗位。例如,其中一位隊友很喜歡初創文化,對任何事情都很仔細,所以他成為了營運總監;另一位本身是讀市場推廣的,所以他成為了市場總監;最後一位則是讀經濟的,所以成為了財務總監。
不過,再過一兩年,她們很快便會畢業,離開學園。屆時,沒有了大學的援助以及比賽獎金,她們便要靠自己的實力,才能在市場上立足。那麼,面對各大啤酒品牌及本地手工啤酒,她們到底有甚麼方法,可以在競爭之下突圍而出?
善用科技做宣傳
除了滿腔的創業熱誠,布思家也很熱衷於科技。早在二零二零年,她在美國作交換生的時候,便參與了一個名叫CoronAI的醫療檢測裝置,協助病人在居家的情況下,提早發現感染疫症的可能性。這個項目最終贏得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大獎。
本身讀工程的她,也是編寫程式的高手。除了Breer之外,她目前協助一個叫StayK的本地活動平台,幫他們製作網站及手機程式。因此,布思家相信她們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把她們的產品推廣給客戶,讓全香港都認識這個品牌。
「我覺得這個手機是很厲害。當人們上網看見有興趣的東西,他們便會自己去找尋來看。」相比起其他手工啤酒,布思家認為她們比較熟練社交媒體的宣傳,而且:「我們的每個產品上,都印了一個二維碼,可以讓人立即知道我們的故事。」
話雖如此,香港經濟近來受到疫情困擾,餐飲及酒吧業更是大受打擊。例如,截至二零二一年初,便有百分之十五的酒吧結業。在這種情況下,各行業對啤酒的需求是否會減少了?對於這幾位大學生來說,她們有甚麼方法可以「疫」市而上?
晚市被禁酒照賣
「其實在疫情下,我們更需正視廚餘的問題。對餐廳來說,食物的需求變得更難估計。例如大家都叫外賣的時候,可能今個星期很多人叫披薩,但下星期就叫別的東西。萬一餐廳估計錯誤,賣不出的食物便要丟棄,會產生更多的廚餘。」
但這些食肆的限制,對Breer的影響不大,因為她們一開始便遇上了疫情。她們最初推出產品的時候,剛好就在第一次後禁晚市的時期,那時已經很難做餐廳的生意。所以,她們的主要顧客,由始至終都不是餐廳,而是便利店或超市的個人消費者。
在顧客需求方面,布思家還是充滿信心。「其實很多香港人都喜歡飲啤酒。即使現在他們無法見面,他們仍會買些啤酒回家喝。再者,香港也有很多關於啤酒的短訊群組,裡面的成員經常分享飲啤酒的心得,因此需求是仍然存在的。」
還有半年便會大學畢業,布思家很希望Breer可以繼續營運下去:「自己做自己的老闆,我很喜歡這個想法。不過我也明白,產品要有市場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市場最後證實我們可以全職去做,我會非常樂意全職地投入。」
飲啤酒也幫香港
說到對她最有啟發的電視節目,布思家提到美國廣播公司的《創業鯊魚幫》(Shark Tank)。她欣賞節目裡的那些「鯊魚」(即評判),因為她覺得,這些「鯊魚」本身都是非常成功的創業人士。他們有很多經驗,也值得我們學習。
她最喜歡的「鯊魚」是馬克庫班(Mark Cuban):「因為我覺得他為人不但非常貼地,而且也很喜歡科技。我也對科技很有興趣。」除此以外,她也喜歡看小說。其中一個最喜歡的作者,是《百年孤寂》的馬紀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在整個訪問過程,布思家不止一次提到,她雖然是印度裔,但她在香港土生土長,覺得自己是一個香港人,認為香港就是自己的家。而她也提過,自己最初成立Breer之目的,就是希望幫助這個自己長大的地方。
「我想別人明白:飲啤酒也可以幫香港!提起『可持續發展』,人們總覺得自己要犠牲這個那個,才可以做到。其實不是這樣。『可持續發展』應該是給我們更多的選擇:你可以照買你喜歡的東西,但選擇支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