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港歷史:抗癌末路曙光

三十年前,癌症是世界上許多地區的主要死因,而且死亡率比現在高很多。有見及此,在一九九四年,海港青年商會舉辦了一項推廣活動,增加市民對癌症及其早期警告信號的認識,並在亞太大會中榮獲「最佳公眾健康大獎」。在本文中,我們將詳細探討這個項目的意義。

《橋樑》編輯部

「亞洲第一中鋒」的殺手

曾有「亞洲第一中鋒」之稱的尹志強先生,是本港七、八十年代最出色的足球員之一。他不但在體壇上屢獲殊榮,掛靴後也積極於娛樂圈及商界發展,更一度成為上市公司主席,實在春風得意。可惜,他精彩的人生,卻沒有幸福的結局。

自從在九二年確診患上鼻咽癌後,尹先生一直被病魔纏擾。儘管情況曾一度有好轉,但他最終不敵病魔,於二零一零年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三歲。

正是因為他身受癌症的折磨,尹志強先生於生前非常關懷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經常積極參與各種不同的慈善工作。他尤其熱心向社會分享他的抗癌經歷,為不幸患上癌症的人士打氣,堅定他們對抗病魔的意志。尹先生曾參與的其中一個抗癌活動,便是由海港青年商會在一九九四年舉辦的《末路曙光:癌症服務綜覽》(以下簡稱《末路曙光》)。

醫療技術未成熟

在八、九十年代,專門針對癌細胞的標靶藥技術尚未成熟,癌症治療通常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把附近的正常細胞一同殺死。這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影響了痊癒的成功率。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統計,在二零一六年,於每十萬人之中,香港便平均有八十七人因癌症死亡。

然而,在三十年前的一九八六裡,這個死亡數字卻高達一百三十八人,足足高了接近六成。可見,在八九十年代患上癌症,其風險實在高出非常多。

再者,三十年前的資訊傳播,遠比當今「一人一手機」的世代慢得多。在今天,若想知道關於肺癌的資訊,不論此刻身處何方,只要在搜尋器裡輸入「肺癌」一詞,全世界的最新訊息便能掌握於手中。

相反,在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只有蝸牛速度的撥號連線,而且普及程度遠不如今天的手機。在當時的情況下,若然不幸身患癌症,要在社會上尋求醫療及經濟上的援助,可謂事倍功半、處處不便。

可以想像,在那時候的社會背景下,癌病患者所面對的挑戰,絕不輕鬆。癌症病人除了要應付治療,還要面對很多問題,如情緒、家庭、經濟等等。若果溝通不善的話,患者與家人之間會產生誤解,引起恐懼和不安,導致情緒或行為出現問題。

再者,在華人社會裡,很多人都不願討論死亡的問題,因此在比較嚴重的個案裡,善終服務往往會被忽略,促使很多病人都得不到適當的臨終關懷。

四出推廣癌資訊

本會在一九九四年舉辦《末路曙光》,就是為了使癌症患者得到全面的協助,並將正確的觀念推廣給市民大眾。當年此活動的啟動禮,假沙田新城市廣場的室內音樂噴泉旁邊舉行。雖然這個音樂噴泉早已因重建而被拆卸,相信很多年輕一輩都沒有印象,但它其實是全中國的第一個音樂噴泉,是沙田區不少市民聚集的地標。

啟動禮除了邀請到尹志強先生親身分享他的抗癌經驗外,亦請到不少專業人士和相關機構出席,為癌症患者提供全面的實用資訊。

除此以外,「末路曙光」也舉辦了癌症資訊巡迴展覽。除了沙田的新城市廣場外,活動內容亦於觀塘、深水涉、鴨脷洲、柴灣、慈雲山、牛頭角、粉嶺、屯門及將軍澳的社區會堂及屋邨商場展出,讓各區的市民都能得到這些資料。

此外,籌委會亦將這些訊息製作成長達四十八頁的小冊子,內容包括患者治療歷程、本港醫院設施、癌症治療方法、免費資源中心,以及各復康團體、基金會及輔助性支援組織的清單,務求使患者只要一冊在手,便能得到應有盡有的資訊。

專業醫師的認可

當年《末路曙光》有幸請到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主任潘若芙醫生作為活動顧問。她在活動小冊子中肯定本會的貢獻:

「雖然很多人都聽過癌這種病,但對癌病的醫療及有關的服務卻認識不多。一旦不幸患上癌病,頓覺束手無策、求助無門。欣聞海港青年商會計劃出版一本綜合癌病的醫療及各類癌病支援服務的小冊子,實在是癌患者的喜訊。本人深切盼望這本小冊子能為市民——特別是癌病人——提供尋求援助的指引,從而加強社會人士對抗癌服務的認識、關注及支持。」

最終,在翌年的國際青年商會亞太大會上,「末路曙光」榮獲大會頒發「最佳公眾健康大獎」,以表揚本會對癌症患者作出的貢獻。時至今天,雖然癌症的治療技術已大大提升,市民的意識亦比二十多年前更普遍,但癌症依然是香港的「頭號殺手」,平均每三人便有一人因而死亡。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本著國際青年商會的親愛精神,體諒及關懷身邊的癌病患者,使他們能以正面的心態繼續與病魔抗爭下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