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吳珈蔚:環保豈止是口號

在疫情之下,香港的即棄塑膠垃圾增加,對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年輕女孩創立了一家公司,推廣水溶性包裝材料。透過她的啟發人心的經歷,我們希望可以啟發讀者重新思考他們的日常消費習慣,了解塑料垃圾的影響和可持續替代品的重要性。

《橋樑》編輯部

疫下膠袋用量增

「在疫情期間,有非政府機構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分析一些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年的網購數據,結果發現,光是在一個網購平台,香港人一年已用了一億個膠袋。但在這一億次的使用裡,有多少人真的會把膠袋回收再造呢?」

說到疫情對環保的影響,誰不會想到膠袋?尤其是在二零二二年初,香港疫情大爆發,不但很多有多大型連鎖餐廳取消堂食,很多超級市場也提早關門。因此,外賣和網購的需求大增,引致即棄包裝袋的使用,也大幅增加。

去年12月,有關注團體發表《免廢外賣——香港管理外賣包裝的挑戰》研究報告,估計在實施檢疫措施和限聚令後,本地酒店業及送餐平台的外賣訂單升超過百分之五十,並推算外賣包裝的棄置量,或由39億件大增至58億件。

因此,我們今天請來了Invisible Company的聯合創辦人吳珈蔚(Devana),一起探討這個問題。這間公司生產可生物降解的環保包裝袋,減少即棄廢物對環境的影響。到底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香港的環保包裝袋產業,對我們有多重要?

推廣水溶性物料

「我們的公司在二零二零年二月成立,當時的名字叫Distinctive Action。同年5月,我們推出了我們的產品Invisible Bag。在2021年5月,我們的公司名字便改成Invisible Company。我們希望向公眾推廣水溶性物料的環保包裝。

「其實這種水溶性物料,早就存在於市場上。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超級市場裡常見的洗衣球。這些洗衣球外面有一層薄膜。當你把放進洗衣機裡,那層薄膜遇到水的時候,便會自動溶化,將裡面的洗衣液釋放出來。

「我們的部分產品,不是完全由我們想出來,而是因應客戶的意見才推出。例如,有一位客戶告訴我們:『我經常用到寵物的糞便袋,但市面上有售的,都是塑膠製造。』於是,我們便推出了水溶性物料的糞便袋。

「現在我們的產品,主要是企業對企業,例如是衣服的包裝袋,以及送貨用的包裝泡泡顆粒 。我們也有企業對客戶的產品,例如是剛提到的寵物便便袋。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食物的包裝袋,希望為其他行業帶來選擇。」

辭職創業第一步

最初,這間公司是如何開始的呢?「在二零一八年,當我們兩夫妻還在打工仔時候,已經非常熱衷環保。例如我們會把廢物分類,以及到郊野收拾垃圾等。不過,我們漸漸想:就算我們天天清理垃圾,對環保又有多少影響呢?」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我們有一個源頭減廢的方案嗎?我們可以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環保的選擇嗎?我們花了不少的時間搜集資料,發現外國一早已有這些環保包裝的行業。為何我們不也能在香港做這樣的生意呢?」

然而,吳珈蔚與她的丈夫,原來的職業都和環保無關。她之前是做市場推廣的,而她的丈夫是做商務發展與營運的。儘管如此,在一番計劃與籌備之後,在二零二零年初,她決定辭去原有的工作,全心投入這間公司。

當初決定要辭職、放棄穩定的收入前,有沒有甚麼顧慮?「當然會有不同的顧慮。但我們在辭職前,其實已用了半年的時間做資料搜集,研究市場的情況,以及問朋友的意見。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有信心的。」

與物流公司合作

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引用了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疫情之下,即棄廢物顯著增加。其實,單憑常識也可以知道:當每個人都叫外賣和網購時,一定會多用了包裝物料。因此,若不提高消費者及商戶的意識,便難以達到減廢目的。

「不是每一個用膠袋的人,也會有減廢回收的意識。因此,光是在消費者的教育上,我們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其次,商戶是否也可以採用一些環保的包裝,去讓所有的消費者知道,其實他們也可以減少塑膠的用量?」

在二零二一年十月,本地智能櫃品牌Alfred引進了她們的水溶性袋,取代了沿用的可降解膠袋。據報,該款膠袋雖然「可降解」,但仍需十二個月才能分解,而且會殘留微膠粒。相反,水溶性袋只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

話雖如此,物流公司的負責人承認,使用水溶性袋的成本並不低。若使用傳統膠袋,每個成本只需約0.5元。但如果使用水溶性袋,成本則約每個3元,是傳統膠袋的6倍。故此,他們有意在袋上印廣告,以減少成本。

新興物料的難處

「在成本上,與傳統塑膠比較,環保產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這個市場上,傳統塑膠已經存在了五、六十年,是非常地成熟。你想想,你身邊的東西,有甚麼不是塑膠的?就是你現在用的電腦,已經是用塑膠造的了。

「當一個市場太成熟的時候,還沒有被廣泛使用的新興物料,就很難去作比較。加上疫情的關係,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我們產品的每件成本,難免也會有所改變。所以,這個價錢上的差別,目前確是很難避免的。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非常感激我們的每一位客戶。他們願意付出的價錢,比正常膠袋高幾倍,只為把環保推廣給他他們的顧客。將來,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水溶性袋的時候,希望價錢便能下降,令我們的客戶更容易負擔。」

除了Alfred之外,本地初創、國際網購轉運公司BuyAndShip也加入支持。這種水溶性速遞袋,將會用在寄予香港、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包裹。他們的創辦人表示,希望藉此將綠色生活的概念,宣揚給他們的客戶。

疫情帶來的影響

在上一節提過,疫情使原材料的價格上升,使製造成本增加。但原來,除了成本之外,還有其他運作上的麻煩。例如,近期貨櫃短缺、貨運變得緩慢,使很多原本有意購買產品的人,也因為要等待太久,而導致熱情減退。

「例如,我們想出口我們的產品到其他國家。疫情下的運費提高了,成本也上升了,使原本有興趣的海外買家卻步。再者,運送的時間也增加了。原本可能只要一個月,現在可能要兩、三個月,這對市場需求有很大影響。」

除此以外,疫情亦促成了在家工作的模式。對於公司的團隊溝通,也帶來了不便:「我們的辦公室是開放式的。以前每當我想到一件事,便能立即說出來,然後大家一起討論。但在家工作的話,就少了這種即時的互動性。」

這種情況,突顯了把公司工作雲端化的重要:「我習慣把工作檔案,上載到雲端硬碟去。尤其是在家工作的時候,公司和家裡是不同的電腦,如果不用雲端,就很難工作。再者,若要與同事分享工作檔案,也方便得多。」

香港的環保意識

不過,從好的方面看,疫情也提高了香港人的環保意識:「因為疫情,我們多了使用即棄塑膠。例如,有人在防疫隔離時,發現全部用品都是塑膠。還有口罩、即棄餐具等的大量使用,都提高了環保的警覺。」

其實,環保意識的高低,與自小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在某些國家,環保回收分類不是陌生的事。小孩子很小便會接觸,家長也會常常提到。當大家的成長氛圍不一樣的時候,對環保的關注度也自然不一樣。」

本港的很多政策,都未完全跟上環保的步伐,其中一個例子便是膠袋:「以超級市場的即棄膠袋為例:外國有法例規定,成份中必須要有生物源的物料,例如是植物澱粉等。在這一方面,香港暫時未有相似的法例。」

不過,香港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努力過。例如,政府在大嶼山設立了O·PARK,是香港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天能夠處理二百公噸已作源頭分類的廚餘。但這麼多年來,廚餘的回收量總是未達應有水平。為何會這樣的?

環保也要講效益

「如果你問香港的餐廳:『其實香港有O·PARK的啊,為何你們不把廚餘送到那裡去,而要丟到堆填區?』他們的回覆通常是:不是他們不想送去,而是他們沒有人手。除非你是大集團,否則難以負擔這種人手成本。

「由於我的公司屬於可持續發展的行業,所以我很關心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情況。我的個人看法是:無論我們有多好的環保基礎設施,但如果沒有考慮到運作上的細節,例如是商業上的成本效益等,其實很難會有成效。」

在屯門環保園裡,曾經有一個華南廚餘廠。雖然政府給了他們很多補貼,但營運了七年半,回收量都沒達標,最終被逼關閉。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生產的飼料,在農業式微的香港裡,根本沒有市場,因而難以維持營運。

「我只能說:其實香港政府不是沒有幫忙,可惜到最終落實的時候,方法不夠實際。」因此,財政上的補助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借助市場的力量,以消費者需求來支持營運,任何環保行動最終只會變成「大白象工程」。

淺談「綠在區區」

不過,政府在環保方面,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吳珈蔚最欣賞的,就是「綠在區區」計劃。「綠在區區」是環保署在香港建立的回收網絡。每個回收站都接收多種回收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光管及充電池等。

「我覺得『綠在區區』把回收帶到了本港的不同地區,讓更多人認識了環保。它提高了市民的回收意識,因為它們不單止有傳統的『三色回收』,還有其他不同的物料。對於本地的環保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綠在區區」與一般回收箱,有很大的不同。很多街邊的回收箱,不但疏於清潔,而且時常被當作垃圾筒一樣,把不能回收的廢物也丟進去。相反,在「綠在區區」回收站裡,不但店面整潔,也有專人在場協助市民。

「此外,他們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鼓勵市民參與回收行動。例如,他們推出了智能積分卡,市民可以憑卡賺取電子積分及兌換禮品。這些都能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將減廢回收的習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結語

「我覺得環保這件事情,不只是一句口號或一場運動。它應該融合在你的思維裡面:你每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想想,這是否符合環保的原則。你不用刻意去搞甚麼的活動,或做甚麼的動作,才能在生活中落實環保。

「要推廣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不能單靠任何一個人或機構的力量,而是需要社區的共同參與。光是我們單方面宣揚環保有多好,是不夠的。大家一定要攜手合作、互相幫忙,一起去推廣這種思維,才會有更多人去接受。

「其實每一間企業都有力量,去推動一項運動,或帶來一個改變。所以,企業不應猶豫走出第一步。就算你不是全盤採用環保物料,只要你在某部分的產品或運作上開始使用,也能提高環保意識,改變消費者習慣。

「如果我們繼續紙上談兵,空說不做,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把環保融入生活。只有當更多的人支持環保消費,讓環保產品普及化,才能令價格下降,使環保的工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