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 Needs,簡稱SEN)是指由於殘疾或缺陷而需要的額外教學需要。在香港,特殊教育兒童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支持不足、資源有限和社會污名化等。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特殊教育兒童所面臨的困難,並提供有關數據作參考。
《橋樑》編輯部
本地SEN兒童境況
所謂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就是指由於有不同的殘疾或困難,需要額外的支持以滿足其教育需求的小孩。根據最新的立法會《數據透視》,常見的特殊教育需求類別有:
特殊學習困難(40.8%)
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25.2%)
自閉症(21%)
言語障礙(6.7%)
智障(3%)
精神病(1.5%)
其他(1.7%)
從以上的分類可知,特殊教育需求並不一定是智障。其實,一般特殊教育需求人士的智力均屬正常,部分的智力甚至較一般人高,但他們經常面對以下的典型問題﹕
集中力不能持久
有語言障礙
有閱讀、拼字或抄寫困難
經常混淆方向和時間
表現反覆無常
協調能力較差
行動遲緩
對理解及遵從指示有困難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裡,雖然有特殊的學校和支援服務來照顧這些兒童,但是他們要在香港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仍有不同的挑戰要面對。因此,本文將探討香港特殊教育的現狀,包括如何取得資源和支援、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最後,我們會介紹本會將在今年舉辦的相關活動。
教師缺資源培訓
香港特殊教育兒童面對的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資源和支持。根據香港教育局二零一九年的報告,主流學校有42,787名特殊教育學生,而特殊學校則有7,230名,可謂人數眾多。儘管如此,支持這些學生的資源,卻是仍然不足。
香港教育大學在二零二零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五分之一的主流學校有指定的特殊教育人員,而有專門支援小組的學校則只有十分之四,不足一半。同一機構在二零一六年的的一項研究發現,不足六成的特殊教育教師完成了公認的特殊教育課程。這種培訓的缺乏,可能會加劇與特殊教育兒童一起工作的壓力。
因此,許多在主流學校裡,很多特殊教育兒童在學業上都未必能夠得到的支持和照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培訓和支援不足。根據香港專業教師工會在二零二一年的一項調查,有百分之七十的教師表示,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來支持特殊教育學生,可能會導致教師們無法滿足這些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
此外,調查亦發現百分之八十的教師認為,支援特殊教育學生的工作量過大,也有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這些額外工作量給他們很大壓力。由此可見,就算教師有心幫助這些兒童,也需要更好的支援和資源,以有效滿足香港特殊教育的需要。
其實,教育局曾於二零零八年,參考美國的殘疾人士教育法案,推出了「三層支援模式」,原意是希望幫助更多的特殊教育兒童。可是,由於這個模式過於複雜,許多學校和家庭難以理解和使用,未能帶來預期的效果,因而受到批評。
社會欠支援包容
社會缺乏包容及特殊教育污名化,也是香港特殊教育兒童所面臨的重大障礙。例如,在二零一七年的另一項調查,平等機會委員會發現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受訪者認為殘障兒童是社會的負擔,有五成更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與殘障人士交友。三年之後,平等機會委員會在另一項調查裡發現,有六成人認為他們在社會上受到歧視。
這種缺乏包容的風氣,或會對兒童心理造成影響。香港青年協會在二零一九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比起一般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常有情緒困擾,約五分之二的學生表示有抑鬱情緒。此外,該研究也發現,約五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學生曾被欺凌。
又例如,根據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二零二一發佈的《關注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四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自閉症兒童曾受到朋輩歧視,另外有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在學校受到歧視。有分析師指出,自閉症兒童一般有遲語的徵狀,而且大部份的眼神交流非常薄弱。所以有人會覺得孩子有異於其他小朋友,影響孩子的社交。
防止虐待兒童會續透露,在一百二十一位等待評估的家長,中有七成受訪者的等候評估時間超過一年;而在正等待評估的十四位家長中,有七位反映沒接受過任何支援服務。該會認為,情況反映特殊教育支援服務不足夠或宣傳未如理想,令等候評估的兒童未能接受適時適切服務,影響其治療進度及成長。
公眾對特殊教育需要的理解和認識不足,會促成歧視和污名化。雖然香港政府已推出各種措施,以增加公眾對特殊教育需要的認識,但這些努力似乎暫時未能除去根深蒂固的偏見。得不到支援的家長,只能調節對孩子的期望、主動尋求同路人求助,以及學會在管教困難的時候克服自己的情緒。
結論
從以上的內容可見,香港的特殊教育兒童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教育資源有限及社會支援不足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學校和社會必須攜手合作,為特殊教育兒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機會,否則到他們長大出來工作,便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有限的就業機會。根據政府統計處二零二零年的報告,香港的殘疾人士失業率為百分之十一,而整體失業率只有五點八。換言之,前者大約是後者的兩倍,可見殘疾人士的就業困難。此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二零二零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訪僱主在過去三年曾聘用殘疾人士,而只有十分之四表示願意在未來聘用殘疾人士。
作為一個已成立四十多年的非牟利青年培訓組織,海港青年商會很願意幫助特殊教育兒童。在二零二三年,我們的旗艦活動《國際兒童藝術節》將以「童SEN創未來」為題,透過文化藝術向市民推廣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正確訊息,呼籲社會包容與支持。
這個活動將會分為多個部分,包括:
創作交流會(三月五日):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自行繪畫心目中的「我的未來」。塗鴉藝術師和這些孩子互相交流和分享,最終將不同的概念融合在同一幅作品內。
大型塗鴉創作(三月十日至十三日):塗鴉藝術家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共同將較早前的塗鴉草圖,於D2 Place牆壁上製作成藝術作品。
塗鴉創作揭幕儀式(三月十三日):象徵社會大眾以嶄新的藝術視角去理解和接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從而達至「藝術共融」理念。
海洋公園外牆彩繪創作(四月二日):在海洋公園威威天地創作,邀請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表演、舉辦攤位遊戲及工作坊,宣揚「藝術共融」的價值。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