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時被遺棄,二十多歲成為百萬富翁,三十歲前擁有了第一份房產。正當一切順風順水時,她又突然放棄本身的事業,用一年時間開創了一家新公司,追求自己對藝術的熱愛。這個女孩的故事不僅是戰勝逆境的故事,更是勸勉年輕人追求夢想,永不放棄的鼓勵。
《橋樑》編輯部
白手興家的故事
今次的訪問內容,是一個白手興家的創業故事。主角文慧詩自小便與母親失去聯繫,而父親則在她唸小學的時候,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在得不到家人照顧的情況下,她自六歲開始被「兒童之家」所收容,直到十八歲後才搬往劏房居住。由於會考成績不理想,她需要半工半讀地繼續進修:在最顛峰的時候,她在上學同時要身兼三份工作。
後來,在朋友的引薦下,文慧詩加入了海外房地產的行業。由於剛巧遇上投資海外物業的熱潮,她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變。才入行三年左右,她便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後更在數年前以四百多萬置業。不過,財富上的增長,卻未淡卻她對生命的熱誠。二零一八年三月,為了將興趣變成工作,她毅然辭職,而且不惜千里洋拜師學藝,希望能以藝術作為她的新事業。
二零一八年九月,文慧詩正式創立了自己的品牌M Patisserie,以製作藝術蛋糕為生意。與市面上的連鎖式餅店不同,她的作品不但是全人手製作,更謝絕仿造大眾化口味的流行款式。在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裡,到底她走的路線能否為市場所接受?面對滿街的連鎖店之競爭,她的初創品牌又可有立足之處?
「兒童之家」的歲月
現在流行說「成功靠父幹」,意指沒有家境便難以出人頭地,但這明顯不適用於文慧詩的個案。由於家庭原因,她的大部分童年歲月,都是在「兒童之家」中渡過。「兒童之家」是慈善機構的服務之一,專為得不到適當照顧的青少年提供宿及照顧。
然而,社會普遍對「兒童之家」有所誤解,例如:他們覺得進去了「兒童之家」的,通常是些問題兒童,會帶壞其他同學等等。在文慧詩的童年裡,這種偏見給她帶來了不少心理壓力:
「從前我會因為自己住『兒童之家』而感到自卑,不敢跟別人說。例如,如果有人問我:『請問你是住在哪裡的?』我便會回答:『我是住宿舍的。』假如他們繼續問:『請問你是住甚麼類型的宿舍?』我便會含糊其詞、避而不答。直到上了中學,我才漸漸走出這個陰霾。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社會上的標籤,因為它們能打擊小朋友的自信。
「其實『兒童之家』只不過是兒童的宿舍:一群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住在同一個地方,共同使用一個活動空間。某程度上,這和大學宿舍沒有甚麼分別,只不過是裡面的人比較年輕一點罷了。可是,由於社會對『兒童之家』的認識並不全面,所以外人往往對裡面的兒童產生誤解,貼上不太正面的標籤。」
的確,本港不少的知名人士,例如人氣男歌手陳柏宇,少時也曾住過「兒童之家」,所以這個地方其實並無任何可愧之處。
文慧思坦言,她兒時並不是一個特別出眾的孩子。她形容自己小時候非常「基層」和「現實」,沒有特別考慮過將來;反而是在她出來工作後,不時受到排斥,對她有所衝擊。
「在我求學的時候,我可算是個『廢青』:我會考只有十一分,英文是僅僅合格,要轉接地修讀高級文憑才能上大學。在香港,求職者的認受性,往往就是看你的學歷,這對我非常不利。我剛畢業的第一份工,是在酒店裡工作。由於我非常用心的去準備,所以我最終被取錄了。
「不過,在上班之後,我的同事卻對我說:『你又沒有大學學位、英文又差,請你回來也是當個『花瓶』罷!』我當時只有無奈地笑笑回應。」這段經歷讓文慧詩感受到:在某些行業裡,女性的付出,會比男性較難受到肯定,但這也鞭策她去不斷自我增值、充實自己。
從房地產賺到第一桶金
談到她最有得著的經歷,文慧詩認為那就是她買賣海外房地產的歲月,因為這份工作使她「急速成長」,獲益不少。「海外房地產是大額投資,涉及買賣金額不菲,讓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有錢人。在這些人當中,我遇過一些好人,也遇過一些不好的人,見識到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好處與壞處。這些經歷讓我提醒自己:有一天我出來創業的時候,我要做一個好的商人,不想以不正當的手段來賺錢;而且,我希望能夠與身邊的人一起成長,不想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得益。」
之前提到,文慧詩在海外房地產裡賺到「第一桶金」,因而在三十歲前便能置業。在香港,銷售工作往往給人不太正面的印象:如果有年輕人寫電腦程式、或做餐飲零售而發達,往往會受人尊敬;但是,如果有保險或地產經紀年薪過百萬,卻有時會被人鄙視,好像他們幹的是不正當工作一樣。對此,文慧詩有以下的意見:
「我認為我的情況會好一些,因為我做的海外房地產,是一種比較偏門的行業,例如:你不會在街上看見有人派海外房地產的傳單。當其他人連你的工作做甚麼也沒有概念時,自然不會甚麼怨氣或偏見。而且,與基金、保險等其他投資產品不同,我賣的是實實在在的房子,相對來說會給人有較大的安全感。再者,有興趣及能力買海外房地產的人,通常是一些專業投資者,所以我們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英語能力也要很好。因此,身邊朋友的負面情緒不多,反而他們會『可憐』我工作辛苦,經常飛澳洲、英國等地方,就好像空中小姐一樣。
「其實,銷售本身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社會上之所以有銷售這個工種的存在,是因為商業上有這樣的需求。若果沒有人去擔當這些崗位,很多公司的產品便無法賣出去,整個商業社會便無法繼續運作。當然,我不是指那些埋沒良心,明知自己的產品有害,卻還要賣給別人的那些騙子。如果一個銷售員為公司努力跑單,而當中沒有使用任何不正當手段,那麼他其實也是在提供一種服務,與其他的工作崗位無異。
「況且,在銷售的背後,除了要有說話技巧外,也需要有很多知識。例如:在從事海外房地產工作時,我特意修讀了一個關於國際房地產的碩士課程,而這個碩士學位是可以讓我進一步去考測量師資格的。如果一個銷售員夠本事,憑著自己的努力掙到不少錢,然後使用這筆錢去創業或追尋其他理想,也是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毋須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覺得羞恥。」
從「海外物業」到「藝術蛋糕」
不過,就在她事業得意之際,文慧詩卻作出一個使人震驚的決定:辭職去學造蛋糕。為了鑽研「整餅」的藝術,她甚至不遠千里地專程飛往俄羅斯,尋找當地的名師去學習。「我工作了這麼多年,發現了一件事情:如果你所做的不是你熱愛的事情,那就永遠只能以金錢為目標,很難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所以,我轉職造蛋糕,並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是為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不過,文慧詩同時又透露,造蛋糕並非從小到大的興趣,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我一向以來都很想搞藝術,但我也不是一個忽視現實的人,曾仔細考慮過哪一種藝術較容易讓我維持生計。我有想過花、畫、陶瓷、擺設等等,但最後選了蛋糕。
「首先,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不是所有人都會欣賞藝術,但不少香港人肯因為「食」而付錢。另外,現在流行「相機先吃」的文化:如果你的蛋糕造得漂亮,便會有很多人拍照放上網,為你作免費宣傳。
「而且,蛋糕不只是一件食物,也是很多場合裡不可或缺的擺設,就像生日、結婚、周年紀念等等,其實也需要用到蛋糕的。雖然市面上的很多蛋糕也很漂亮,但款式的多樣化也很重要。好像我自己這樣,會因應不同的朋友生日,而送不同的蛋糕。因此,我相信很多客戶對款式的要求也和我一樣,而這正正就是設計藝術蛋糕的市場需求。」
聽到「藝術」兩個字,自然令人想起「藝術是否能夠當飯吃」的問題。曾有一位本地飲食界人士,因為他很喜歡墨西哥菜,便在創業時引入正宗的墨西哥餐館;但他最終發現,由於有文化差距,墨西哥餐難以被廣泛接受,所以便改走一些較大眾化的路線。文慧詩怕不怕她的藝術蛋糕會受到同樣的挑戰,會經不起市場需求的衝擊?
「藝術蛋糕其實是一種商業藝術。要解釋這個概念,我常常用以K11這個商場來作比喻。在本質上,它和其他商場一樣,都是以收鋪租來賺取收入;但與此同時,它卻裝飾得好像藝術館一樣。商場內不但在每層放置了多件藝術品,而且部分的商店都是和『藝術』有關。它雖然是做生意,卻同時用『藝術』來定位和包裝自己,把『藝術』融入為主題。
「同樣道理,我雖然是賣的是蛋糕,但我不只是弄一件食品或擺設那麼簡單。我曾經有一個女客人,她的丈夫在紀律部隊工作,平時很喜歡打欖球。結婚前,男方對她說,他平時工作時間很長,已經不是很多時間陪她,但仍很想花時間打欖球,因為真是他的興趣。女方說她並不介意,就算只是坐著看他玩也沒所謂。
「結果,我把他們的結婚蛋糕弄成欖球的樣子,替女方傳遞她的心意:『從此以後,我還是會繼續支持打欖球的。不要怕因為結了婚就會有改變,因為你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
「這就是我所謂的『藉著蛋糕說故事』。在接觸客人時,我往往會與他們談天,了解他們的背景。例如,如果是要做結婚蛋糕的話,我可能會問他們是如何認識、有甚麼重要日子、有甚麼特別興趣……等等,然後才去構思我的作品,為蛋糕穿上最漂亮的『衣裳』。
「正因我很注重這個藝術設計的元素,我的蛋糕全是人手製作,與外面的連鎖式餅店有別。我覺得,很多人都喜歡這個『藉著蛋糕說故事』的概念,,也是我喜歡做這個生意的原因。」
追夢應先想後路
能夠毅然辭職去追求興趣,故然是很有勇氣,但相信也會被不少人嘰笑為「不設實際」。有一位美國的著名作家,在全職寫作之前,曾在投資銀行裡有一份高薪厚職。當他提出要辭職去追尋作家夢時,他父親回應說:「留下再幹十年吧。等你賺夠了、不必再工作時,便可以寫你的小說,寫到你終老也可以。」文慧詩卻覺得,要先「賺夠錢」才去追夢,並不一定可行:
「在我做海外房地產的時候,由於客戶群都是專業投資者,所以我經常接觸到很多有錢人。在與這些人交談時,我發現不少都有個共同點:理論上,以他們的經濟能力,應該是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做自己想做事情;但事實是,由於因為生活或家庭等不同因素,他們還是被逼繼續留在現有的工作,而放棄了心底裡的理想。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創業還是做其他事情,都沒有所謂的『最好時機』。首先,你的『高薪厚職』未必是永遠的。即使你現在的有穩定收入,但如果你的行業幾年後不吃香,你到時想翻身也困難了。再者,『遲些』才開始,聽起來會較安全,但幾年後,情況可能已經完全不同,例如你的負擔比現在更重,到時你想嘗試也沒有機會了。
「當然,我也不會盲目鼓勵他人辭職去創業。你真的想去創業的話,就應該先設想最差的情況,以及你是否能力接受。我從不贊成別人去『賭命』,連自己輸得起的底線在哪裡也不知道。例如說,如果你失去了所有流動資金便不能繼續下去,那便在輸掉所有流動資金後,便要果斷離場。換言之,我一定是先想能否生存,才會去想如何去冒險,這樣你才會有信心去全情投入。」
那麼,對於文慧詩來說,她可以接受的底線是甚麼?「我可以接受的底線很低:只要不會沒命的話,我也願意一試。我常常不明白為何有人會問:『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只要沒有超過你可以接受的底線,即使是失敗了我也相信我能再爬起來。很多人怕失敗是因為面子問題,但我不介意別人如何看。有一天我成功了,你便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否值得。」
跌倒了便再站起來
文慧詩承認,雖然她很感激身邊支持她創業的人,但同時也有人予以否定。「在我剛開始造蛋糕的時候,有人奚落我說:『你要賣多少個蛋糕,才能等於一次房地產買賣的佣金呢?』也有人說:『你讀了那麼多書,結果還是去做廚房,不是太浪費了嗎?』
「他們看的是現在,我看的卻是將來:你怎知道,有一天,我的生意不會好像那些連鎖式餅店那麼大?假如有一天,你看見滿街都是我公司的標誌或產品,到時你便知我成功了。所以,我只相信用成績來證明自己:我將來會不會成功,不需要我來向別人解釋的。」
在創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失敗和挫折。當文慧詩被問起有沒有想過放棄時,她爽直地回答說:「每天一千次!如果有人說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我覺得他說話並不誠實。當挫折浪接浪向你打來,你怎麼可能完全不跌倒,完全不沮喪?所以,問題不是你會否跌倒,而是你在跌倒之後,能否再次的站起來,繼續堅強地走下去。」
很多青少年都希望可以追夢,但奈何不知應該如何開始。對此,文慧詩有以下分享:「首先,要盡可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這樣才會肯定自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次就是要敢於嘗試,不怕打破傳統的框框;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凡事要準備後路。
「很多人以為我是孤注一擲的造蛋糕,但其實我是一早考慮了應變方案:假如我造蛋糕的嘗試失敗,我回去幹海外房地產便是了。如果我預算到,即使失敗了,也能站起來的話,我才可以全情投入,不怕失敗。」
此外,文慧詩自言沒有宗教信仰,不過她會以感恩的心態去面對過去。「我曾看過有報導說,有些大學生因為自卑,不敢說自己住在公共屋邨裡;但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其實他們比住在籠屋裡的居民,已經是好上很多倍。同樣,雖然我的家庭背景不算是很好,但沒有這樣的經歷,可能我便不會變得果斷、不會學懂珍惜,也不能夠勇敢地向前走。」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