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稻盛和夫一生推崇的奇書

稻盛和夫是日本商界「經營四聖」之一,從一個不起眼的鹿兒島男孩,到創立兩家《財富》五百強企業(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和大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堪稱是大師級的傳奇人物。稻盛在一年前的今天﹐以九十歲高齡離世,今天讓我們回顧這位商聖非常推崇的一本書。

《橋樑》編輯部

商聖推薦的奇書

在日本商界裡,有所謂的「經營四聖」:松下幸之助(松下電器)、盛田昭夫(索尼)、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車),以及本文的主角稻盛和夫。稻盛的早年一點也不容易:年少時患肺疾險亡、醫學院考試不及格,後來又求職失敗。儘管面臨種種挑戰,他還是承擔起責任,十六歲就開始做紙袋生意來養家糊口。

即使如此,他仍然努力不懈地追求成功。在多年的半工讀後,他最終於鹿兒島大學工學院畢業。可是,他畢業後進入職場,其所屬公司因為管理混亂而瀕臨倒閉,被迫離職自行創業。創業之後,他的道路又充滿了重重挑戰,包括石油危機、日元升值和高昂的運營成本。

在這艱難的時期裡,有一本書給稻盛和夫帶來鼓舞。這本書撰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比稻盛身處的時代早了三百五十多年。稻盛曾說,就是這本書,讓他覺悟到人生的真理。它不但成為了稻盛一生最推薦的讀物之一,也多多少少促使了他後來在退休後,於六十五歲的高齡遁入禪門。

改變命運的奧秘

這本書就是由明代袁了凡先生所寫的《了凡四訓》。這本書記述了作者一生的神奇經歷,以及他如何通過行善積德,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袁了凡原名袁黃。他在十四歲時,遇上了一位神算孔先生。孔先生把他一生將會發生的事,都一早推算出來,例如他何時考取功名,以及他何年何月辭世等等。後來發生的事,也一一應驗了:就連袁黃每次考試第幾名、升官前會領多少薪俸等細節,也被準確推算出來。

可惜的是,孔先生推算袁黃終身無子。要知道,對於古人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袁黃雖然很悲傷,但奈何孔先生每事皆準,袁黃只能相信人生一早註定,任憑他如何努力也不能改變。於是,他只好選擇接受命運,照著劇本演下去,不再追求任何名利。

直到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位雲谷禪師。禪師對他說,命運固然是有的,但有兩種人是它拘束不住的。對於極善的人,就算他命中註定受苦,他的善德也會把惡運化解;對於極惡的人,就算他命中註定享福,他的惡行也會給他帶來災難。只要袁黃立志改過自新,自然能改變命運。

自此,袁黃改名為袁了凡,意思就是不再做一名受命運束縛的凡夫。果然,自從他立志改過,孔先生的推算便開始不準了。袁了凡不但考上了之前沒有預言到的功名,後來更成功得子,並且活過了之前推算死亡時間。於是,袁了凡便寫了《了凡四訓》,勸導世人行善改變命運。

因果報應非迷信

對於漢學有濃厚興趣的稻盛和夫,早在年輕時就拜讀過《了凡四訓》,並且特別推崇這本書。他後來在著作中說道:讀了袁了凡先生在大約四年前所著的《了凡四訓》,使他有所頓悟,原來這就是追求成功的不二法門!

稻盛和夫認為,《了凡四訓》中說明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早被注定,大家都有各自的命運去度過。但它也寫道:人的命運雖然是天生預定,但是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宿命,而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中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歷。在遭遇到每次經歷的時候,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信念,都會改變你的命運。我們將此稱之為因果報應:如果你心中想的是好事,你做的事情是善事,肯定會得到好報;相反,一個人如果居心叵測、常常行惡,肯定會得到惡報。

「這聽起來好像是迷信,但我相信這是所有經營者需要的智慧……我所說的這些都是真理,都是我親身驗證過的。對於年輕的經營者,我一直強調這點。」

稻盛和夫總結說:「命運乃經紗,因果乃緯紗,兩者交織而成的布就是人生。」他認為:凡夫是以「得失」來判斷事情,但他則以「善惡」作為標準。「我認為『善惡』才是正確的判斷標準。我基於這個標準來進行所有的工作。」

行善積福無中外

其實,《了凡四訓》在被傳到日本之後,除了稻盛和夫外,亦得到其他社會知名人士的關注。日本著名的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認為它是「偉大的學問」。他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視之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此書,並詳加研究。

除此以外,有些西方人雖然沒有讀過《了凡四訓》,但他們都使用了相同的原則來取得成功。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麥可.羅區。本身是佛教徒的羅區,從《金剛經》中悟出「行善積福」的道理,使他由公司的一名雜工晉身為副總裁,並成為暢銷作家。

因此,假如你想改變自己的一生,就要從自己的日常行為開始:少作惡行、多做善事,一點一點地累積自己的福報。就算你不相信因果的學說,也可以憑常理知道:沒有人會喜歡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因此,平時多幫助別人,多為別人帶來方便,必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如果你也相信「斷惡修善,災消福來」的道理,那就不妨考慮加入我們,一起服務社會。海港青年商會成立將近五十年,是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也是國際青年商會(JCI)的地方分會之一。四十年來,我們一直以志願形式為香港培養青年人才。

例如,我們的主要活動《國際兒童藝術節》(前稱「國際兒童繪畫比賽暨公開攝影比賽」),已有超過四十年歷史,每年均有數千人參加。此活動除了可增進親情、普及藝術,亦能借著不同的繪畫主題,如環保、弱勢社群、精神健康等,使兒童可在遊樂之間關注社會議題。

假如你有興趣加入我們,讓自己有機會在枯燥的工作生活以外,探索人生中其他的可能性,歡迎你在我們的Facebook或Instagram上連繫,我們會盡快安排進一步聯絡!

Comments


bottom of page